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科学家们一直站在研究的前沿,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郑州大学双聘院士陈俊武便是其中之一。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开创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他著书育人、甘为人梯,为我国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用行动诠释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树立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典范。
陈俊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双聘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煤化工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志在报国,他创造国内第一
陈俊武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世的影响为后来他选择科学这条路埋下了种子。年,17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化工系。年,他第一次在抚顺看到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工厂的先进设备让他触动很深。当时中国石油工业落后,他认为投身石油工业能遂报国之志。年,陈俊武大学毕业后奔赴抚顺,成为人造石油厂的技术员,开始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奋斗旅程。
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已能为国家提供充足原油,但国内炼油技术却不过关。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的关键工艺技术。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技术被层层封锁。我国设计人员没有见过真正的装置。陈俊武和参加项目攻关的同事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对比、方案论证。
在项目完成初步设计后,陈俊武利用赴古巴实地考察的机会,收集国外最先进的技术资料,及时修改项目的相关设计。在为期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考察组的几名中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利用一切可能的线索,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分散在炼油厂不同人手中的图纸、报告等,拍了卷胶片,收集了几万页资料,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20多个本子。
回国后,陈俊武组织大家设计施工图。国外的资料仅能作为参考,大部分设备须由我国自行研制。一套催化装置,设备不下几十台,仪表上百套,大小阀门数千个,工艺管线近2万米。他和同事们百折不挠地进行攻关。
年5月,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终于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当时,人们把我国新掌握的5种炼油工艺技术比喻成五朵金花,这套装置是我国炼油工业技术开出的第一朵金花。陈俊武牵头突破炼油工业关键技术,设计出国内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助力中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年,陈俊武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以他对炼油技术的卓越贡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20世纪80年代,我国60年代开发的大小油田产量递减、质量下降,消化渣油,扩大原料来源是炼油工业的一条出路。陈俊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助力我国炼油工业实现由只能吃精粮到也吃粗粮的转变。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催化裂化大国,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在商品汽油构成中,催化裂化汽油约占70%,柴油占30%左右,而且30%以上的丙烯也来自催化裂化工艺。
勇担重任,他未曾停下脚步
年,62岁的陈俊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更名为院士。这个时候,陈俊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