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抚顺市新闻
抚顺市经济
抚顺市人口
抚顺市旅游
抚顺市地理
抚顺市交通

散文感谢父亲作者雷庆林

 如果说抚顺是一座移民城市,或许并不为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许许多多的山东、河南、河北人,在过去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逃避战乱,讨要比较好的生活,纷纷背井离乡,携妻带女的闯关东。在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播种、发芽、生根,结果并一代一代的繁衍下来。

  到底有多少关里人,在抚顺这个地方安营扎寨,到现在没有看到确切的数字。但绝大部分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填籍贯时多为山东、河南,或者是河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代人,应该是闯关东人的第二代后裔。

  听母亲讲,父亲16岁从河北省冀县闯关东来到抚顺。从现在的角度看,16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可以想象得到,父亲在这个年龄来到抚顺独闯天下,该是多么的艰难,又会遭受到多么大的磨难。父亲很少和我们这些子女,谈他的人生经历。所以,对他为何独闯关东到抚顺?立足之后,又都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们几乎完全不知。只是在和母亲闲聊时,获得一些零星的信息。

  我这个人,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瞎琢磨。在我写这篇短文时,又一个奇怪的念头儿在我的心里生成。那就是,如果当年父亲不来抚顺,而是仍然在老家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那么我们这些后代,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呢?我胡思乱想着。

  父亲上面有四个姐姐,在家里是老疙瘩,也是唯一的男孩儿。不知道爷爷奶奶是怎么想的,怎么会舍得让这么小,还处在上学阶段的孩子独自来到抚顺。是家里养不起吗?还是想让他到抚顺来淘金,这些问题已经不可考。

  还是按照我的思维想象,如果父亲不来抚顺,仍然在老家生活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我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回过一次老家,记忆中那里是冀中平原的一部分。父亲这个年纪,可能会在学堂里学习知识。或许,因为家里穷念不起书,而在田野里弓腰弯背地辛勤劳作着。头顶炙热的太阳,汗水顺着脸颊嘀嗒在干旱的土壤里。

在20多岁的时候,盖一茅屋,娶一个本村或者邻村的姑娘结婚生子。然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土里刨食儿,养活家小苦度时日。当他老了的时候,虽然日子过得很艰难,却也是儿孙满堂。坐在院子里那棵枣树的树荫下,怡弄孙儿安享晚年,终于有一天,他累了,累得没有了气息,被安葬在村旁的一抷黄土中。和他的祖祖辈辈们一样,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我们这些儿孙仍然会像父亲那样,重复着父亲的故事,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复制着父亲的人生。

  想到父亲的结局,不禁有些黯然神伤。等我缓过神来,才发现这都是我自己想象中的一种假设,心情才慢慢地平复下来。不过,这种假设不是没有道理。父亲的先人们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来的吗?

  好在父亲来到了抚顺,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座大型的都市。尽管生活的也很艰难,怎么也会比在老家强许多,这可能也是许多人闯关东的动因吧。父亲来到抚顺的历史意义在于,他的子女们从此成了城市人,当初有城市户口的人也是很令人羡慕的。因此,由于父亲的原因,我们这些子女的人生之旅由此被改写。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许多人的命运和我一样。如果我们的父亲没有来抚顺,或许我们仍然生活在老家的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也许,现在也会生活的很滋润,但发展的潜力和机遇会很小,很少。而生活在城市里最起码生活会舒适一些,安逸一些,这不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品质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感谢我们的父亲。否则,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最起码我是这么想的。

作者简介:雷庆林,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男年生于抚顺爱好读书与写作曾在企业任宣传干事、宣传教育主任区文明办主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区委党校副校长有多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游记等发表于中央、省、市、区级报刊、杂志。年10月出版18万字《我的知青岁月》纪实作品集。

#感谢父亲#

转载请注明:http://www.fushunzx.com/fssly/14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