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见证现实——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集结了来自重庆、上海、辽宁、湖南等不同省(市)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的余件影像作品,展现出一段有温度的历史。
▲12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见证现实——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展。记者齐岚森摄
▲王玉文作品《辽宁阜新蒸汽机车工人交接班》记者齐岚森摄
据了解,重庆在近现代一直是重要的工业城市。抗战期间,国内不少重要工业设施西迁至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重庆市属八区十县有三线工业企业及科研机构达多处,近现代工业遗存非常丰富。
▲傅文俊影像装置作品《后工业时代》记者齐岚森摄
▲王玉文作品《沈阳老道口》记者齐岚森摄
重庆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分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两个大板块。重庆钢铁集团原址的拆迁改造、上海黄浦江码头的上下新旧景观、东北厂区上下班途中的工人、贵州矿区正在辛苦劳作的挖煤矿工……“老工业基地”板块的摄影作品记录了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今昔变化。
▲王玉文作品《阜新发电厂》记者齐岚森摄
▲12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见证现实——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展。记者齐岚森摄
除摄影作品外,展览还用视频和影像装置等多元艺术方式,展现出我国不同城市老工业基地背后的故事。如《他们》就是由作者闻聪拍摄的30个视频装置,每个装置录制了一位参与重庆工业建设者的故事。“他们有的是西铝的,有的是造船厂的,大多来自外地,为了重庆的工业建设最后定居重庆,现在大多已80多岁,最年长的已有百岁。”闻聪说,自己拍摄了六七十位这样的重庆工业建设参与者,最后选出30名对象的视频,并去掉声音,以“无言”的形式让观众去感受建设者的表达。
▲戴小兵作品《重钢劳动者》记者齐岚森摄
在“三线建设”板块,按年代用影像展现了辽宁、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的三线建设。其中,有的作品属于架上装置作品。比如,现场有一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工业机器——铣床,这台铣床由德国在19世纪50年代制造,先后在江南制造总局、南京金陵兵工厂等进行生产,历经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历史时期。
▲王玉文作品《抚顺石油一厂》记者齐岚森摄
▲王玉文作品《本钢炼钢工人的午餐》记者齐岚森摄
用一双双旧手套制作成极具冲击力的装置作品,拍摄工厂里的水表、时钟、礼堂等标志性物体,将废弃厂矿处理成油画般的梦境色彩……现场,不同的作者用丰富多样的作品记录、表达着岁月的变迁。
▲朱骥翔、戴小兵作品《消逝的光影》记者齐岚森摄
▲朱骥翔、戴小兵作品《消逝的光影》记者齐岚森摄
“重庆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珍贵的影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档案意义,让我们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在开幕式上表示。
▲王玉文作品《新抚钢》记者齐岚森摄
▲王玉文作品《阜新艾友煤矿》记者齐岚森摄
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27日,市民可前往免费观看。
记者:王丽李星婷
编辑:王君
校对:柏云辉
审核: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