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抚顺盛产煤炭、石油,由此带动了发电、炼钢、电解铝等重工业的发展,在燃烧中奉献——产业的特点赋予了城市的品格,火红的颜色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标识,这是一块滚烫的热土。近代抚顺遭受日本侵略者四十年的统治,反抗与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这块英雄热血染红的热土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浑河两岸,热土悲歌,抗击日寇,英雄辈出。九一八事变后仅仅一个月,抚顺清原的“血盟救国军”就打响了辽东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与此同时,《国歌》的母本——《血盟救国军军歌》诞生,早于《义勇军进行曲》三年多的时间,年10月16日,在抚顺大地上就唱响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家知道,开国大典前的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描写长城抗战的电影《风云儿女》中的插歌,,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完成的。那么田汉先生所作之词源于何处呢?资料表明:源于辽宁,源于抚顺,源于清原,源于年10月16日夜孙铭武、孙铭宸、张显铭在中寨子村孙家大院正房东屋创作的《血盟救国军军歌》。对《国歌》源起于“九一八事变”后的辽宁抗日义勇军,很多专家、学者早有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 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奋起杀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起来! 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战斗! 战斗! 战斗! 战斗! 《国歌》的歌词为: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进!第一行,两首歌词开头的“起来”是完全一样的,中间的“起来”,《血盟救国军军歌》(以下简称《军歌》)是两个,《国歌》是三个,《国歌》更为强调,更为紧迫,召唤更为强烈。第二行,《军歌》中“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针对的是东北沦陷,国家军队不抵抗,号召要成为亡国奴东北百姓和全中国百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国歌》中“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显然是借鉴了《国际歌》中“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奴隶们起来起来”的“奴隶”一词。把“亡国奴”改为“奴隶”含义更为丰富,不仅要把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还要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人(奴隶)要翻身当家做主人,《国歌》意义更为深远。第三行,《军歌》词为“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国歌》词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田汉先生这样的改动,是因为电影反映的是长城抗战,虽然由于敌人的军事实力太强,现实的长城被攻破了,但抗日将士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又筑成了新的长城,这个长城是全中国民众奋起抵抗的心理长城,同时,“唤起全国民众”寓意也在其中。第三行以下,两首歌词顺序有些变化,但最为关键的一句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种危机感、紧迫感,年比起年来,中国人认识的更为清晰,所以,田汉先生一字不差地采用。《军歌》中“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国歌》中“我们万众一心”意思相近,“我们万众一心”表达的更通俗、更形象,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全国民众理解、接受。《军歌》中“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一句,《国歌》中的表述是:“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先生原词“飞机大炮”)前进!”结尾与内容相呼应的是:《军歌》用了四个“战斗”,《国歌》用了三个“前进”加一个“进”。《军歌》表现的是号召中国人“奋起杀敌”,与侵略者“战斗”。《国歌》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强调的是侵略者有强大的军事优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华民族“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中国人,在敌人的炮火面前,毫不退缩,前仆后继、奋勇向前,用血肉之躯直对侵略者的飞机大炮,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任你大炮轰鸣,我自迎着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通过仔细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主题、结构,还是遣词造句,《国歌》歌词主要取材于《军歌》歌词。《国歌》虽然源于《军歌》,但高于《军歌》,田汉先生修改创作后,歌词更凝练、更形象、更具时代意义。田汉先生是在《血盟救国军军歌》的基础上创作了《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抚顺是《血盟救国军军歌》的诞生地,抚顺也就成为《国歌》的奠基地。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正是为了实事求是地彰显抚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这也是对抚顺东部山区孙铭武等抗日英雄组建的抗日义勇军历史价值的重估和高度评价,更是对那些用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全国民众的义勇军将士的敬仰。在民族危亡的非常时刻,打响辽东抗战第一枪的孙铭武、孙铭辰、张显铭抛家舍业,组织起民间武装,义无反顾地以血肉之躯对抗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大炮,他们为此付出的是生命,换取的是全国民众强烈的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抗战意识。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那样:“海可枯,石可烂,义勇军的民族大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那么,《血盟救国军军歌》是怎样传到田汉先生手里的呢?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有四个途径:第一、年末,作者之一的孙铭宸曾到北平(北京)宣传义勇军抗日的壮举,多次高唱《血盟救国军军歌》,其慷慨激昂的演讲震撼了东北抗日救国会、东北抗日救援会成员和北京各界市民,他在北京四处奔走,联络抗日之士,发起抗日募捐活动,《血盟救国军军歌》应当在爱国人士中流传。第二,年3月,田汉随上海人慰问团来到古北口抗战前线慰问,在古北口住了23天,有可能接触到辽东抗日义勇军包括《血盟救国军军歌》在内的有关资料。第三、年,唐聚五到武汉找张学良报告工作时,曾拜见了时任《抗战日报》主编的田汉先生,有可能直接为其提供辽东抗日义勇军的有关资料。第四、当年《血盟救国军军歌》在千人的队伍中传唱,虽然血盟救国军在敌人强大的炮火下和阴谋诱捕中被打散了,但活着的将士进关后也会把这首激昂的军歌传出去。当然,对《国歌》诞生地、发源地、奠基地、母本的认识,观点多有不同,年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拍摄,9年国歌展示馆在上海开馆;《风云儿女》反映的是长城抗战,田汉曾到古北口慰问、采访,有学者提出这里是《国歌》诞生地;这都不涉及《国歌》歌词的来源。在辽宁省,有学者提出《国歌》是由桓仁《辽宁民众自卫军军歌》、《告武装同志书》等素材提炼、加工的;也有学者提出《国歌》的母本是锦州《义勇军誓词歌》。《辽宁民众自卫军军歌》:“光荣,光荣,我军战胜。民众为后盾,主义做先锋,以少击众敌,败叶扫秋风,抗日军民是英雄。为我民族求生存,尝胆卧薪,才能奠定锦绣的辽东。”这首歌的歌词与《国歌》歌词关系不大。桓仁《告武装同志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团结起来”、“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不畏炮火……,冒着弹雨直进”。在几千字的材料中找出的这几句话,与《国歌》歌词有的地方相似,但好像不能视为《国歌》歌词的母本。锦州《义勇军誓词歌》:“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携起手,肩并肩。豁出命,向前冲!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前进啊!前进!向前进!杀!杀!杀!”这首歌词与《国歌》歌词好似有些关联,但与《血盟救国军军歌》比起来,就不那么直接了。当然,以上我们讨论的只是《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渊源问题。综前所述,《血盟救国军军歌》)歌词是《国歌》的母本,是《国歌》歌词的主要来源。我们要说的是:《国歌》在抚顺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奠基绝非偶然!抚顺有着《国歌》创作的热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积淀着抚顺人民从年起就反抗日本侵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抚顺历史文化中极为珍贵的遗产,是抚顺对全中国做出的重大贡献,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荣与骄傲!(文章选自《抚顺晚报》本文作者:傅波)
赞赏